第一百三十章 国家

小玄学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零点小说网 www.ldxsw.net,最快更新大明宗豪最新章节!

    县令高升,整个县衙都显得喜气洋洋的,县丞、主簿等皆至一堂,主办宴席预备恭送这位老上司。但是与常理不同的是,这里竟然显得冷清。

    若搁他处,县官高升,那是举县皆动的大事,有些好事的还会鼓捣民众做一些送万民伞的举动。瞿伦按说在任上的政绩是不差的,并未大张旗鼓,乃至有些保密的意思,实在让人有些不解。

    主簿李宗学自然是知道的,但是县丞赵鸿就有些疑惑,问道:“县尊右迁,理应庆贺,为何仅作小饮?若是通告全县,必有百姓相送。”

    瞿伦笑道: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,柳司马郭橐驼之言在耳,我又岂能因私事惊扰百姓?待我去后,再行通告不迟。”

    闻言,赵鸿肃然起敬,拱手道:“明府高义,百姓若知,必生钦敬之心。”

    瞿伦不做解释,又问道:“二尹忙碌半月,未知河堤如何?”

    赵鸿叹气道:“下官虽巡视半月,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县衙无钱,明府又不欲惊扰上官,我也无能为力啊。”

    “唉,难为你了,如今天气转霁,想来月余即可退水。所幸未能酿成大害,你也算劳苦功高。”

    “下官哪里敢居功?皆是明府几年内多番加固,加之天公垂怜,才未有大祸。”

    二人又相互吹捧几句,才算结束。宴罢,瞿伦便让简师爷给各位送上礼物,随后便急匆匆要走。

    赵鸿问道:“明府何故如此匆忙?文书说九月前上任即可,明府转任湖广小参,武昌距此不过几日水程,带的江潮退却,再走不迟啊。即便欲拜别上官,也不拘此一二日。”

    瞿伦摆摆手道:“公事紧要,刻不容缓。待我走后,二尹当与三尹协力,恭候继任。此间还要安抚百姓,莫要担忧水患。还有前些时日大雨淹田,想来损伤颇多。你等要谨防今夏饥馑,徒伤官德。”

    “遵大令教诲。”

    “时间不早了,你等回吧,本官这便启程了。”

    众人连忙起身,恭送瞿伦。瞿伦也行礼致意,临走,给了李宗学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。又道:“衙署册簿,皆要归档存好,勿要外流。”

    李宗学也回报以明白的意思,转而躬身行礼。

    见一切布置妥当,瞿伦便去往侧厢,乘车离去。

    瞿伦费尽苦心,只当终究有个落幕。却不知,此时的府衙早就被戴珊掌控。知府王璠脱帽面壁,同知和通判熊汲、张叔豫赔罪,并约束衙门官吏,令以保密。

    但知瞿伦车马行来告别,戴珊才摸着胡须,肃容对王璠道:“此次还要看你可能将功折罪,若不能行,你且看好你的乌纱!”

    王璠连忙应诺,此次无端摊上这等大案,也算无妄之灾。不过其人本就懒政,也合该有此一劫。到任之后,若非听信瞿伦花言巧语,连附廓都未走访,又怎至于今日?

    想到此处,王璠只一阵牙痒,只想着要瞿伦人口落地。但戴珊有令,只要将之诓住,莫要离开,他也只能配合。

    戴珊布置好,就隐身后堂,遥控王璠等人。

    瞿伦进门,王璠便先行笑道:“士悌速来坐下,本府早就念着你该有此一日了。此后凤池争渡,大有可为啊。”

    瞿伦没想到王璠竟然这般热情,连忙道:“大尹亲切,倒叫伦手足无措了。只是大尹照拂,乃有今日,是故伦临去之时,不得不拜别大尹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?这便要去?”见王璠似要开口,怕其要说错,张叔豫连忙接口道:“朝廷今次怎如此通情理?竟催促至斯?”

    “张公误会,朝廷倒不算催促,只是下官想着王事紧促,不敢稍歇,是故今日便走。”

    “诶~士悌如此仓促,倒显得朝廷薄待,依本官看,不妨多留几日吧,待得江汛稍泄,再去不迟。”

    瞿伦不想竟有如此变故,进退失据道:“上官虽说如是,但伦常念国恩,不敢听从。”说完,便又察觉到讥讽之意,连忙补充道:“唉,浊身不敢清贵啊,不似诸位文选,蹉跎这半年岁,如今骤升,焉有不急之意?”

    “哈哈哈。”闻瞿伦自嘲之言,众人皆是一笑。

    瞿伦本以为插科打诨,这事也就过去了,他还准备早点走,以免耽搁大事。

    谁知张叔豫却是不依不饶,道:“士悌如此可谓失据,官仪尽抛。若不更正,来日还多苦恼。若事事仓促,不知会平添几多磋磨?来日上官又岂能放心与你?”

    “多谢张公教诲。”无奈,张叔豫将话说死,大定不让他速去,瞿伦也只能领命。他只道府衙如此是怕人说闲话,道上官失度,导致下官逃离。如此,便想着稍留一二日,再行离去。

    闻听外面挽留瞿伦成功,戴珊也是一笑。他其实很想出去当面看看是何等禽兽面目,但大计为重,也只能暂按心神。只等翦除旁支,诸事顺应,再行会面。

    府衙安歇一日,瞿伦是满心的焦虑。

    但是不知他可能想过这些年岁下来,又有几多百姓度过不眠之夜?

    月暗星朗,空照大江。顺着大江东去,人烟渐密,广厦巍城,渐入眼帘。南京城历经岁月,更添沉重;扬州城舟船桅交,愈显繁荣。

    扬州城侧,运河隐藏在黑暗里。但是过往商旅却不敢沉溺在扬州的富庶繁华之中,一日税费,便足五口之家月余口粮,哪里敢于停留?

    是故即便是月初的黑暗夜晚,仍然有舟船北上,不敢停歇。

    顺着运河北去,高邮、宝应、淮安、徐州,待出了南直地界,便要去往山东,黄河夺淮入海,古济水便脱胎转世。过了济宁,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。聊城、临清之后的河北,却像是睡的深沉,不似江南烟花,长歌当夜。

    待到了通州,运河的使命便像是到了终点。

    清晨的熹光自东边洒在运河之上,这条帝国的大动脉便更加忙碌起来。通州码头连夜堆垒的货物都还没有卸完,便是更多数不清的棉麻盐铁稻麦抵达。

    而顺着运河的官船也自然到达了通州。

    换船为马,驿差便背着一箱子自南直运来的公文去往北京。

    不到一个时辰,寅时未过,北京九门便恢复工作,老百姓提着鸡鸭,背着鸡蛋,交纳着入城税,指望在一天之内将之赚回。但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,还是那些乞丐聪明,只窝在墙角,不敢叫差役巡见。

    而宫城四门却是迟迟不见动静,往常这个时候,东安门应当已经大开,而官员们必然齐聚会极门,等待朔日御门听政。

    然而昨日就传了消息,取消了今日早朝。按说天子辍朝,理应有百官作阻,六科都应当上书抗争。

    然而今日的百官皆偃旗息鼓,安享着难得假期。无他,确实是喜事。

    皇极门广场无人,文渊阁内却是人满为患,诰敕房、制敕房的中书舍人们从入职就没有今日这般忙碌过。今日丑时,有飞骑入京,直入皇城,而后皇城内就变得如同白昼一般。

    内阁值班的阁老也不得不将其余二位也唤来,连夜加班。

    只见中书舍人们拥挤得前厅之后,一张榻上坐着两人,而边上放着一个软凳,上面也坐着一人。

    三人皆着朱红仙鹤补服,头戴双翅乌纱巾,榻上二人皆五十余岁,面色雍容,但二人皆眉间带煞,看上去都不是什么好相与之辈。与之相比,那位软凳上的虽然年岁相仿,但却和善的多。

    只听榻上右边那位道:“眉州月前才登礼部,如今可曾熟悉部务?”

    软凳上那位连忙微塌双肩,赔笑道:“素公(商辂号素庵)见笑了,安虽不如素公三元及第,经世大才,却也不至于一月还未曾熟悉部务。”

    “哦?我还道眉州(万安眉州人)只知承旨,万事皆由万岁做主呢,不想还愿知悉部务。依老夫看,大可不必了,事事自有侍郎奏请即可,你也可得个轻巧。”另一侧的那位却是呷了一口茶,略带嘲讽道。

    “可公(彭时号可斋)息怒,如今正是商讨礼部事,若真由侍郎请问,我等何必漏夜至此,争论至今?”

    却原来此三人正是如今大明帝国天子之下的三大宰辅,彭时、商辂与万安了。

    万安虽低眉顺眼,却语意刚硬,只怼得彭时血气上涌。彭时早在前年就已然病重,如今更是病体难支,但其人脾气火烈却并未随着病体垮去。

    只听彭时骂道:“好个万岁阁老,若真觉内阁无用,倒去请了旨废了内阁便是。”

    商辂见彭时越说越不像话,制止道:“可公勿要动怒,还是商议个章程出来吧。眉州在此,诸事皆好做个预算。王宪台既克鞑虏,本当重礼恭候才是。”

    彭时却道:“诸事繁杂,湖广克靖未久,四川又乱,四川才平,旱蝗又至。若在归京礼仪上靡费甚巨,来年若又生乱,又当以何补之?”

    万安低着眉,似乎在等商辂和彭时商量出一个章程再说话。

    商辂也没有在意他,只劝道:“自正统后,国朝再无此振奋之大捷,此番张扬国威,自当有所倾斜。若王宪台归京,功臣受赏都不能满意,诸藩又当何等看我?天朝国威岂不凭空虚堕?”

    “商素庵莫不是也习得了这位的媚上功夫?”

    “可公哪里的话?若因天子圣觉厚赏,而专以反之,岂不成了邀名抗顽之徒?我只觉天子之喜本属应当,鞑靼败北,本当举国欢腾。重礼厚赏有功将士,大办凯旋之仪,自然也当是振奋民心之意。”

    彭时还是不同意,久久不说话,万安却是觉得无聊,挪了挪屁股。

    本来王越归京受赏该是他的职责,无奈两尊大神压在头上,莫说拟票,就是插两句嘴都要被怼回来。索性等他二人吵出个所以然,自己上呈下达也就是了。既然都被叫万岁阁老了,那就万岁到底吧。

    不光对万岁说万岁,你这二位阁老,也试试看听万岁的滋味。

    见一时吵不出所以然,万安便起身道:“可公、素公,安先行更衣,若有决断,再遣舍人通知即可。”

    二人懒得理他,万安也懒得自讨没趣,自己也就出门去了。

    谁知才出槅门,便有一中书舍人传书,见万安在此,忙行礼道:“见过阁老。”

    万安见其慌张,便问道:“何事如此慌忙?”

    那人道:“昨日通政使司递了一份奏本上去,谁知万岁生了大气,如今让我等传至内阁。”

    听到天子动怒,万安敏锐地捕捉到了什么,眼睛一转,问道:“可说传给哪位阁臣的?”

    那中书舍人却是一愣,传览内阁哪有说传给谁的,不都是阁臣通览么?于是摇了摇头道:“未有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那就交给我吧。”

    中书舍人闻言,一阵纠结,道:“这……彭阁老……”

    “无妨,你且交我自去吧,老夫自然会转交其余两位。”

    无奈,那位中书舍人只能递出,随后告退。

    万安轻轻一笑,从匣中取出一叠奏疏,只见上书“正吏治劾南直隶安庆府疏”。

    这却是怪了,无非弹劾一直隶府官员而已,缘何能引起天子震怒?更奇怪的是,银台(通政使司)莫不是失心疯了,这种繁琐小事都拿去烦扰圣上。

    带着一丝疑惑和几分好奇,万安慢慢翻开了这份奏疏。

    随后,他的目光渐渐凝重……

    (第一卷:治国先齐家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