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回 问罪石头城

台城烟雨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零点小说网 www.ldxsw.net,最快更新南北情仇录最新章节!

    慧琳见刘义隆发怒,只得战战兢兢地说道:“是,既然皇上执意要看,老衲不敢违拗。”

    刘义隆答道:“那就即刻派人到大师府上取来。”

    慧琳向刘义隆磕了个头,说道:“这名册确实在我身上,不过不是范晔他们给我的,是我在逆贼孙景玄身上搜到的。”说着,慧琳便从怀中取出两本名册和一个卷轴。

    一个羽林军士兵从旁接过名册、卷轴,送到刘义隆手上。

    只听慧琳续道:“适才我已看过名册和卷轴中的檄文,言辞中有许多大不敬的词句,为免皇上不快,我打算待皇上心情好转后再行上缴。”

    司马正在一旁甚感奇怪:“贼秃竟然敢自行上缴名册?”

    刘义隆最先打开卷轴,见卷轴中乃是一篇造反檄文:

    夫时有盛衰,运有兴替。

    司马氏不仁而陷万民于涂炭。

    是时江湖致阻,风云弥漫。

    不孝夷狄,乱吾华夏。

    致使社稷坵墟,人物凋毙。

    幸有高祖,敷文奋武。

    义存字小,含以宽大。

    振臂奋袂,再造乾坤。

    义隆往因际会,窃登大宝。

    体病日增,内荒尤甚。

    威福由己,胁迫世人。

    恣行凶忒,残贤害良。

    污辱至今,海内寒心。

    穷凶极恶,人神共愤。

    天幸刘氏,有子义康。

    英才俊伟,天下知名。

    直言正色,论不阿谀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看到一半,刘义隆将卷轴往桌上一扔,脸色铁青,看着范晔,冷笑道:“你们想以彭城王取代朕?朕授命于天,岂能为尔等所害!不过这文章嘛,倒是不错,出自何人之手?”

    不待范晔答话,孔熙先哈哈大笑,说道:“我的才华,岂止一篇文章?”

    刘义隆听后,不怒反笑,把檄文扔到一旁,又对在旁陪审的众大臣说道:“看看这篇文章,这等人才,不能为国所用,埋没贤才,致使叛乱,此乃尔等不识人之过。”

    众臣听皇帝埋怨,纷纷磕头谢罪。

    刘义隆转头看向孔熙先,说道:“卿本佳人,奈何为寇?”言语中,掩饰不住惋惜之意。

    孔熙先“哼”了一声,并不答话。

    随后,刘义隆翻看两本名册,第一本是黑名单,上有众多忠心于刘义隆的朝中重臣,而名单中也赫然写着:“妖僧慧琳,杀无赦!”

    刘义隆看到慧琳名字在黑名单中,便把名册往范晔面前一扔,怒道:“你们狼子野心,竟敢污蔑大师,名册上写得清清楚楚,大师不但不是参与谋反之人,更是朝廷的大忠臣!你们还有何话说?”

    慧琳赶忙磕头道:“皇上圣明!”

    范晔跪在那里,大骂道:“贼秃!你竟然私下修改名册!好不要脸!”

    而孔熙先笑着对范晔说道:“我早就叫你不要和他联合,你偏偏不听,如今怎样,他把你给卖了!哈哈哈哈……”说到后来,孔熙先竟然大笑起来,笑声中充满了无奈。

    司马正见状,脸露惊疑之色,心想:“真是奇了,慧琳的名字怎么会在黑名单中?”

    慕容星熹在旁低声说道:“怎么样?我说的吧,他肯定在名册上动了手脚了,现在皇帝已彻底相信他了,任由别人说他什么坏话,皇帝都不会相信了。”

    司马正点了点头,说道:“是的,这贼秃果然狡猾。”

    随后,刘义隆翻开另一本叛军名册,并未发现刘义康和慧琳的名字。

    而名册中除了有范晔、孔熙先等人外,赫然写着:“徐湛之,封抚军将军、扬州刺史!”

    刘义隆大致看了一眼,将名册往徐湛之面前一丢,随即沉着脸说道:“这是怎么回事?你在叛军中承担什么职责?”

    徐湛之在名册上见到自己名字,赶忙跪下,连连磕头,说道:“皇上恕罪,皇上恕罪,皇上恕罪,我是受孔熙先蒙蔽,这才……这才……”

    刘义隆看了一眼孔熙先,随后拍着桌子,对徐湛之说道:“这才胆敢附逆,对不对!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。”

    于是,徐湛之无奈,便当着众人的面,将多年来孔熙先如何拉拢自己的全部细节说了,又说自己如何听从马罕之言,幡然悔悟,如何下定决心与叛军划清界限,如何指挥丹阳守军平叛。

    而徐湛之对于那日他到慧琳府上,要求慧琳修改名册之事,却是只字未提。

    在徐湛之提到指挥丹阳守军平叛时,慕容星熹却在一旁偷笑。

    待徐湛之说完,刘义隆脸色阴沉,沉着嗓子道:“那朕还要谢你不杀之恩了?”

    徐湛之听刘义隆这般说,吓得面无人色,支吾道:“不,不敢,不是的……”连说三个“不”后,又连连磕头,到此时,他连额头也已磕破。

    这时,马罕抢上几步,说道:“皇上,徐大人本来负责率领丹阳守军监视茅山,待他们弑君之后,便由徐大人带兵剿灭我上清派。”

    刘义隆“哼”一声,说道:“吃里扒外!”

    马罕续道:“幸好徐大人悬崖勒马,及时率领军队救驾,幸得皇上无恙,徐大人也算将功折罪了。”

    刘义隆见马罕为徐湛之说情,并未答话,说道:“来人!把这些叛军打入死牢,不日问斩!”

    众军士押着范晔等人离开,离去时,范晔面无表情,孔熙先大笑而去,口中喊道:“可惜了我满腹经纶,所托非人,所托非人!”。

    徐湛之一脸愧疚,知孔熙先之言正是在挤兑自己,也是在挤兑范晔。

    待范、孔二人被押走后,慧琳说道:“皇上,老衲有一事相求皇上。”

    刘义隆答道:“说吧。”

    慧琳俯首说道:“恳请皇上,派遣羽林军搜查老衲府邸,以证老衲清白!”

    刘义隆摆摆手,说道:“大师何必如此,我对大师是十万分的信任。”

    慧琳谢过,便退到一旁。

    随后,刘义隆怒道:“来人,立刻把徐湛之给我斩了!”

    徐湛之听后,整个人都吓得没力气,软软地伏在地上。

    两个士兵走到徐湛之身边,架起他双臂,正在这时,刘兴弟豁然站起,喝道:“我看谁敢动我儿子!”

    两个架着徐湛之的士兵被她一喝,竟然都放开了手,退到一旁,而徐湛之则又是软软地瘫坐下来。

    刘兴弟快步走到刘义隆面前,从丫鬟手中接过一个锦囊,从锦囊中取出几件破旧布衣,狠狠摔在刘义隆身前,哭道:“我虽贵为高祖皇帝长女,又是当今皇帝的姐姐,可我实际不过一个可怜的寡妇!”

    “我丈夫为了国家战死,我守寡多年,唯有这个儿子常伴左右,你现在要将我这唯一的儿子也杀死吗?”说完,刘兴弟便大哭大闹起来。

    这刘兴弟乃宋武帝刘裕长女,刘裕在世时,对她甚是宠爱。

    后来,刘兴弟嫁给振威将军徐逵之,生有一子,便是这徐湛之。

    徐逵之战死沙场后,这老妇始终不愿改嫁,一人含辛茹苦,将儿子带大。

    而徐湛之幼年时便成了孤儿,所以刘裕对他也是十分宠爱,寝食不离于侧,而且徐湛之此人,极其孝顺,在当时,徐湛之以孝而闻名天下。

    刘义隆见姐姐哭闹,无奈说道:“他这次惹的麻烦太大,朕如何能放过他?”

    刘兴弟指着地上的衣服说道:“你看看这些衣服,都是当年高祖穿过的,那时我们家贫穷低贱,穿破的衣服也舍不得扔掉,全都是由母亲为高祖缝缝补补,现在倒好,你们吃上一顿饱饭,竟然就要杀我儿子!”

    说到伤心处,刘兴弟瘫坐在地,手脚乱挥乱踢,大哭大闹。

    慕容星熹见状,“噗嗤”笑了起来,在司马正耳边说道:“没想到公主撒起泼来,也这般无赖。”

    司马正微微一笑,看着地上满是补丁的衣服,心想:“刘裕出身布衣,却得到万里江山,这岂是人力能为?莫非真是上天亡我司马氏?”

    刘义隆见刘兴弟坐在地上哭闹,赶忙命令下人上前搀扶。

    刘兴弟只是不肯起身,下人们也无可奈何,刘义隆见状,只得亲自走上前去,将刘兴弟扶起,说道:“我岂敢忘记姐姐的心酸苦楚。”说着,刘义隆也流下泪来。

    刘兴弟见刘义隆流泪,更加伤心,最后姐弟二人竟然抱头痛哭起来。

    二人哭得一阵,方才平复,只听刘义隆叹了口气,指着徐湛之说道:“好吧,看在姐姐面上,又念你能悬崖勒马,马真人又为你求情,朕姑且放过你一次。你调任太子詹事吧。”

    徐湛之刚掌兵权一天,便被夺走,但此时他听闻皇帝放过自己性命,哪里还敢要什么兵权,赶忙跪行至刘义隆身前,磕头道:“谢皇上不杀之恩。”

    随后,徐湛之抱着刘兴弟大腿,哭道:“儿子不孝,害母亲担心了!”

    刘兴弟附身拍着徐湛之后背,说道:“以后莫要如此,再有下次,你必死无疑!”

    徐湛之只是连连谢罪。

    随后,刘义隆又吩咐手下官员道:“即刻派人通知彭城王,命他不用去江州了,改去豫章,鉴于总有奸人想利用彭城王,责令萧承之、萧道成父子,命他们带兵保护彭城王,以后彭城王若有什么闪失,朕便拿他父子问罪。”

    底下官员应了一声,便退下了。

    其实在场之人都听得明白,这哪里是保护,分明就是软禁监视刘义康。

    刘兴弟见刘义隆这般处置,神情哀伤地说道:“今日之事,车子有没有错我不知道,但我猜测,皇上肯定容不下他了,我今日再卖个老脸恳求皇上,饶过他一命,以免皇上被后人耻笑。”

    “车子”是刘义康的小名。

    刘义隆听后,擦了一把眼泪,手指着秦淮河说道:“姐姐不用担心这个,朕今日发誓,不再追究车子责任,有违此言,我便是对不起高祖!”

    到此时,刘兴弟方才放下心来,说道:“好,如此便好。”

    马罕听刘义隆这样起誓,也是微微点头。

    之后,刘义隆命众臣子散去,只留慧琳和司马正等人在场,刘义隆不住向马罕和陆修静道谢。

    慧琳在一旁说道:“皇上,上清派此次立了大功,理应重赏。”

    马罕听后,只是不断推辞。

    刘义隆见马罕等人如此谦虚,也甚是高兴,忽然见到司马正站在旁边,便问道:“小兄弟,你叫什么名字?真是武艺高强,亏得你多般保护,朕才没有受伤啊。”

    司马正答道:“我叫司马正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只见刘义隆眉毛一挑,神情微变,随即笑道:“果然英雄出少年。”

    随后,刘义隆邀请马罕等人回宫叙话饮宴,马罕只是不肯。

    刘义隆倒也不强迫,说道:“来人,准备四匹快马,送真人回九霄宫。”

    随后,四人各自上马,司马正上马时,回头看了一眼刘义隆,只见刘义隆面带微笑,正看着自己,司马正没有多想,随同马罕几人,一同往茅山去了。

    注:虎踞关反叛事,多为作者虚构,请各位看官切莫当真。

    正史记载,大致如下:

    公元439年,宋文帝与刘义康因丹阳尹任命之事,互相猜忌,嫌隙日深。

    公元440年,宋文帝杀刘义康亲信数人,刘兴弟“纳布衫袄”救子之事,便发生在其间,后刘义康畏罪,上表请退,宋文帝改刘义康为江州刺史,出镇豫章,以萧承之领兵驻防,专门监视。

    同年,萧道成放弃学业,跟随父亲萧承之往豫章从军。

    公元444年,会稽长公主刘兴弟去世。

    公元445年,范晔、孔熙先密谋反叛,改立刘义康为帝,因反叛众人,未能协调好,致使叛乱没能发动,后为徐湛之告发,范、孔二人被擒二十多天后,双双被杀。

    范晔于狱中创作《狱中与诸甥侄书》。